2022年12月30日上午,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2022年1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熊偉林出席并介紹江西省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撫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錢平、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林宗圣、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四級調研員王懷忠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記者:剛才新聞發布中提到,今年江西省研究出臺了《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實施細則》,請介紹一下《實施細則》出臺的背景、意義?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熊偉林:督察整改是生態環保督察的重要環節,是檢驗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2016年7月,中央對江西省開展第一輪生態環保督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展問題來抓,專門成立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督察整改工作,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2022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為貫徹落實《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江西省督察整改工作,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結合督察整改工作實踐,固化成熟做法、完善現有程序、細化工作要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論證,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完善,起草形成《實施細則》。經省委、省政府批準,11月4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細則》。
研究出臺《實施細則》,是江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生態環保督察制度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推動各類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落實,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記者:《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實施細則》的起草思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內容,下一步如何抓好貫徹落實?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熊偉林:在起草《實施細則》過程中,我們注意政治性、規范性、操作性相統一,重點把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標對表《辦法》精神要求,堅持系統觀念、標本兼治,堅持嚴的基調、動真碰硬。結合江西省督察整改工作實踐,將《辦法》中的工作程序和監督保障兩個具體操作方面章節,細化分解成編制方案、調度管理、銷號管理、信息公開、監督檢查、追責問責等6個章節。將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移交追責問責線索調查處理,以及交辦督察信訪件分類管理等比較成熟的經驗做法予以固化明確。提出加強與巡視監督、審計監督和黨政督查等各類監督貫通協同,發揮監督合力,推動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成果共享。
《實施細則》共十章28條。第一章“總則”明確了起草目的與依據、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第二章“職責分工”界定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機制設置及職責,明確了省有關部門在督察整改工作中的相關職責。第三章“編制方案”明確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編制、報批、調整等程序要求。第四章“調度管理”明確了制定督察整改清單,定期調度并報告督察整改工作進展等內容要求。第五章“銷號管理”明確了督察整改銷號管理、條件和程序等內容要求。第六章“信息公開”明確了督察整改工作對外公開和宣傳曝光方面的工作要求。第七章“監督檢查”明確了將督察整改情況作為省生態環保督察內容,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并貫通融合各類監督推動問題整改。第八章“追責問責”明確了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曝光的典型問題和移交的責任追究問題聯合調查、移送問題、作出處理等程序要求。第九章“紀律要求”明確了整改實施主體、省生態環保整改辦和整改驗收單位在督察整改工作中的紀律要求。第十章“附則”對《實施細則》的適用范圍、解釋機關和實施日期進行了規定。
下一步,生態環境廳將就《實施細則》組織開展培訓解讀,指導督促全省各地各有關單位準確把握督察整改方案編制、整改實施、督促檢查、驗收銷號、定期報告和對外公開等工作要求,做好宣傳工作,進一步營造精準科學、依規依法推進督察整改工作的氛圍。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均對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提出明確要求,2023年江西省督察工作有什么計劃安排?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四級調研員王懷忠:2023年,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十五屆省委期間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計劃(2022-2026年)》要求,縱深推進省生態環保督察工作。
進一步優化督察內容,分兩批次對8個設區市開展例行督察,完成第二輪對各設區市督察全覆蓋。認真組織督察前期線索摸排,扎實做好各項督察準備工作。繼續優化方式方法,提升進駐督察質效,形成高質量督察報告、督察專題片、典型案例及問責線索。
緊盯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聚焦各類督察整改不力的典型案例和整改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視情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繼續拍攝制作2023年省生態環境警示片,形成警示震懾,持續保持嚴的基調。
聚焦生態環保重點工作任務,推動“一市一檔”建設,按照派駐區域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基礎檔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清單、各類專項整改問題工作臺賬,加強數據分析、研判和梳理,及時準確掌握區域總體情況。常態化開展調研走訪、跟蹤回訪,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跟蹤督辦、專案盯辦。
細化落實生態環境部等18家單位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推動承擔重要生態環保職責的部門梳理細化生態環保方面的具體事項,明確牽頭部門并進行公開。
記者:202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了撫州市臨川區撫北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排水超標問題,目前整改進展情況怎么樣?
撫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錢平:該問題披露后,撫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迅速作出了批示,市直相關職能部門認真履責,積極做好督促指導工作。臨川區委、區政府積極擔當作為,第一時間成立了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細化制定了整改措施和整改清單,先后投資1.82億元用于項目整改。其中,投資8500萬對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和擴容改造,投資約2000萬元對園區42.8千米的雨污管網進行提升改造,投資700萬元建設了工業尾水排放管道,投資7042萬元新建了12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同時,對撫北工業園8家小散亂污企業關閉,對所有涉水的20家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廢水在線監測設施,實行24小時聯網監測。該問題現已整改到位,從根本上解決了撫北工業園區污水對撫河的污染。
2016年以來,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組及相關部門向撫州市先后反饋、披露各類問題共302個,其中需限期整改的241個問題已完成211個;交辦信訪件1100個,已解決1093個,解決率99.4%。
下一步,撫州市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持續抓好督察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貢獻撫州力量!
記者:贛州市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生態地位重要,生態保護責任重大。近年來,贛州市有效利用中央(?。┥鷳B環保督察這把“利劍”,推動解決了許多環境問題,很好保障了生態安全。贛州主要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林宗圣:2016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開展以來,贛州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壓實責任、分類施策、精準治污,常態化、長效化推進督察整改,取得了較好成效。目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督察檢查共反饋贛州市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361個,需要銷號管理的問題320個,已銷號294個,銷號率91.9%;轉辦信訪件2133件,已銷號2114件,銷號率99.1%。
贛州的主要做法是強化組織領導,壓實整改責任。結合贛州實際,市委、市政府科學制定整改方案,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堅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通過召開專題會議、親臨一線調度等方式推動問題整改。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后7次專題研究推進督察整改工作,市領導先后作出13次工作批示,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落實整改主體責任,狠抓問題整改,形成了高站位推動、高頻次調度、高標準落實的良好格局。
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把督察整改作為各地各部門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考核等重要內容,推動部門聯動、市縣聯動,統籌發揮10個專項整改工作組行業專業優勢,組織開展整改銷號“百日攻堅”“春雷行動”“回頭看”等專項行動,全面傳導壓力,凝聚工作合力。對重點難點問題,實行整改任務清單化調度、臺賬式管理、掛圖式作戰,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工業領域、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等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整治。今年以來,督察反饋問題、交辦信訪件銷號率分別提高了39.3個、13.5個百分點,贛州稀土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模式被推薦為全國、全省先進典型案例。
健全整改督導督辦機制,定期開展監督檢查、跟蹤調度,全年下發工作提醒函和督辦函47份、通報8次,開展約談3次,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倒逼整改落實。通過狠抓跟蹤督辦,督促各地各部門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未解決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今年1至11月,全市中心城區PM2.5年均濃度值達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絕對值和改善率全省“雙第一”;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97.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下一步,贛州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保持定力、持續發力,全面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鞏固提升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成效,奮力打造更高標準美麗中國“贛州樣板”,建設革命老區美麗中國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區。
(圖文/ 周嬌 譚文斌)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 人民網 |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 新華網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環境規劃院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 生態智造 |